述评

  • 我国乙型肝炎防控工作进展、挑战及对策

    崔富强;庄辉;

    <正>乙型肝炎(乙肝)在我国感染率高,造成的疾病负担重。尽管我国在控制乙肝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也存在很多困难,未来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乙肝防控工作的进展,清醒分析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客观地提出今后工作的对策,才能进一步对控制乙肝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2016年02期 v.6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论著

  • HIV-1 DNA疫苗初免-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和蛋白疫苗加强策略的免疫原性分析

    鞠斌;梁华;李丹;纪晓琳;王硕;刘鹏涛;邵一鸣;

    目的系统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DNA疫苗初免-重组痘苗病毒载体(rTV)疫苗和蛋白疫苗加强免疫策略在小鼠中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为HIV-1疫苗研发提供备选免疫方案和免疫原性评价手段。方法采用初免-加强策略免疫BALB/c小鼠,ELISA检测特异性结合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免疫程序中4个时间点血清样本均可持续检测到广泛的HIV-1特异性抗体(IgG、IgM、IgA、IgG1、IgG2a、IgG2b和IgG3);rTV疫苗免疫后10d和末次免疫后6周均可检测到HIV-1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分泌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该免疫策略可诱导广泛的三功能性和双功能性T细胞免疫反应。结论 DNA疫苗初免-rTV疫苗和蛋白疫苗加强免疫策略可以在小鼠中诱导出广泛持久的HIV-1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2016年02期 v.6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 静脉吸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发生原因研究

    滕涛;冷雪冰;梁淑家;马艳玲;孙喆娅;许巍;廖玲洁;邢辉;阮玉华;邵一鸣;

    目的了解我国静脉吸毒人群中(injecting drug user,IDU)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状况。方法利用我国耐药监测数据库取得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静脉吸毒HIV/AIDS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抗病毒治疗情况及病毒学数据,分析该人群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和耐药发生原因。结果本研究中初始抗病毒治疗的静脉吸毒HIV/AIDS 1 395人,平均抗病毒治疗时间为23.9个月,病毒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为21.4%(298/1 395),广西和云南地区病毒抑制失败率12.2%(60/493),其他省份的病毒抑制失败率26.4%(238/902),总体耐药率为8.4%(117/1 3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少数民族(AOR=2.1,95%CI:1.6~2.9)、最近治疗方案含LPV/r(克力芝)(AOR=3.6,95%CI:2.4~5.4)、近一个月漏服(AOR=2.0,95%CI:1.4~3.0)、开始治疗时间为2011-2013年(AOR=2.2,95%CI:1.5~3.2)的HIV/AIDS病毒抑制失败率高;年龄>35岁(AOR=0.7,95%CI:0.6~1.0)、广西和云南(AOR=0.3,95%CI:0.2~0.5)的静脉吸毒HIV/AIDS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率低。结论我国静脉吸毒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失败率较高,但广西和云南地区治疗者的病毒抑制失败率低于其他地区。服药依从性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016年02期 v.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者中筛选中和抗体的研究

    刘雪;王琬玓;冯霞;徐柯;余双庆;曾毅;

    目的利用B细胞培养和RT-PCR技术从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中筛选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人单克隆抗体。方法本研究采集HIV-1感染者抗凝全血,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磁珠分选纯化记忆性B细胞,在体外选择3T3-hCD40L作为饲养细胞,并使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和IL-21诱导记忆性B细胞分泌IgG,用HIV假病毒微量中和的方法进行筛选。从有中和活性的孔中分别扩增出B细胞IgG的轻链和重链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含IgG恒定区基因的载体上。然后将携带重链和轻链基因的质粒进行大量表达,得到人单克隆抗体,并进行抗体结合活性、中和活性及与抗原Gp120亲和力的鉴定。结果从我国3例HIV-1感染者记忆性B细胞中筛选出3株对HIV-1Env抗原有结合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其中8E7和55B3主要与Gp120结合,19GF3与Gp120和FLSC均可结合且结合活性无明显差异;基因变异大的8E7抗体对A、B、C三种亚型的假病毒均有一定的中和活性,55B3对SF162有中和活性,19GF3未检测到中和活性;这三种单抗的亲和力都很强,8E7、19GF3、55B3与抗原Gp120的KD值分别为6.45×10~(-10) mol/L、1.12×10~(-10) mol/L、2.76×10~(-10) mol/L。结论成功建立了在96孔板中高效刺激人B细胞在体外分泌IgG的方法,并利用HIV假病毒微量中和实验和RT-PCR技术筛选得到对HIV-1具有中和活性的人单克隆抗体。

    2016年02期 v.6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柯萨奇病毒B组3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入胞机制比较研究

    郝晓甜;陈盼;吴星;梁争论;

    目的比较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的入胞机制。方法分别用CV-B3和EV-A71感染经不同小分子入胞抑制剂处理后的HeLa细胞,通过细胞免疫染色及图像分析,量化比较感染结果。结果细胞松弛素D、长春碱、巴弗洛霉素A1及布雷菲德菌素A均能抑制CV-B3和EV-A71对HeLa细胞的早期感染,表明两种病毒的入胞过程均需要细胞骨架、内吞小体酸化及膜泡运输作用;肝素能抑制EV-A71的感染并呈浓度依赖关系,但对CV-B3无显著作用,表明细胞膜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参与EV-A71但可能不参与CV-B3的入胞过程;巴弗洛霉素A1对EV-A71的抑制更明显,说明在病毒脱衣壳过程中,EV-A71较CV-B3依赖更低的pH;细胞骨架抑制剂处理结果表明CV-B3的入胞过程更依赖于微管蛋白而非微丝蛋白的作用。结论 CV-B3和EV-A71具有相似的入胞机制,但却各具特点,为研究两者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依据。

    2016年02期 v.6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 肠道病毒71型毒株体外不同温度连续传代其生物学特性变化研究

    朱凡丽;李华;谢天宏;杨婷;宋霞;王玺;沈冬;刘正玲;岳磊;谢忠平;

    目的探究肠道病毒71型(EV-A71)FY23-K株在不同温度下连续传代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旨在获得EV-A71的减毒候选株。方法在33℃条件下进行FY23-K株克隆筛选,之后分别在33℃及35℃下连续传代,并进行病毒生长增殖特性、乳鼠致病性及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检测,对比分析其各项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挑选出感染性滴度较高的6个克隆,在33℃条件下连续传代后发现,其感染性滴度逐渐降低,且相同接种条件下,达到75%病变程度的收获时间随代次的增加逐渐延长,至26代后,接种至第8天细胞病变程度只达到40%。而在35℃条件下连续传代的病毒能够稳定增殖,保持良好的生长特性,毒株感染性滴度>6.5lg CCID50/ml;35℃传代后毒株的免疫原性良好,6株克隆株有4株样品的灭活抗原免疫小鼠后抗体的阳转率可达100.0%,GMT可达1∶128,最高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512;活病毒免疫小鼠抗体阳转率达88.9%以上,中和抗体效价均>1∶16;传代样品攻击乳鼠后,乳鼠无发病、死亡情况,其脑、脊髓也未产生明显病理性损伤,仅在肌肉组织细胞间隙发现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在脑前额叶出现数个胶质小结。结论 FY-23K克隆株在35℃低温连续传代后有稳定的生长特性和良好的免疫原性,对乳鼠未表现出明显致病性,可作为EV-A71减毒活疫苗进一步研究的候选毒株。

    2016年02期 v.6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SK-N-SH神经细胞的microRNA表达谱差异分析

    茅凌翔;吴静;沈俐;杨静;陈建国;许化溪;

    目的分析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神经母细胞瘤来源的SK-N-SH细胞的microRNA(miRNA)表达谱差异。方法用EV-A71病毒感染人SK-N-SH细胞,6h后收获总RNA,基因芯片检测感染和未感染EV-A71的神经细胞miRNA表达谱,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qRT-PCR)进行验证。结果比较EV-A71感染与未感染的SK-N-SH细胞miRNA的表达谱,SK-N-SH细胞被EV-A71感染后有26种miRNA表达显著上调,40种miRNA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EV-A71感染显著改变了SK-N-SH神经细胞的miRNA表达谱,可作为EV-A71感染机制深入研究的实验基础。

    2016年02期 v.6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酶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鼻咽癌普查中应用比较

    邓卓霞;翁敬锦;麦稚平;王勇利;黎炎成;覃扬达;黄波;兰桂萍;司勇锋;

    目的为探讨酶免疫组化法(enzyme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IHC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在鼻咽癌普查中的价值,并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2013年8月分别应用酶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同期检测3 843名健康人群的EB病毒抗原(酶免疫组化法)、EB病毒抗体(ELISA法:VCA-IgA和EBNA1-IgA);根据EB病毒抗体水平对该人群分层评估:阳性组和阴性组(酶免疫组化法);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ELISA法)。结果酶免疫组化法阳性率为5.1%(196/3 843),ELISA法阳性率为9.7%(374/3843),两种方法均为阳性53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酶免疫组化法阳性组和ELISA法高危组每6个月追踪随访至2015年7月31日,酶免疫组化法阳性组有7例确诊鼻咽癌,其中早期鼻咽癌(T1~2N0M0)6例,阴性组未确诊鼻咽癌;ELISA法高危组有1例确诊鼻咽癌,中危组(阳性组)299例患者有6例确诊鼻咽癌,低危组(阴性组)随访2年未发现鼻咽癌。结论 ELISA法联合酶免疫组化法有助于发现早期鼻咽癌,更适合鼻咽癌的普查。

    2016年02期 v.6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179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杨籽翾;李威;徐萌;绳波;王熠;计云霞;王蕊;李岚;

    目的对1 79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对1 790份妇科门诊收集的宫颈组织样本进行HPV的初筛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HPV阳性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 790份标本中检测出708份HPV阳性标本,阳性率40.0%。在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疣/尖锐湿疣患者中HPV阳性率为45.6%(377/826),与健康查体组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疣/尖锐湿疣组中HPV高载量的患者例数与该组患者总例数之比为18.2%(150/826),与健康查体组的HPV高载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病毒性疣/尖锐湿疣组中26~35岁年龄段的患者例数与该组患者总例数之比为20.0%(164/826),与健康查体组的26~35岁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宫颈炎/阴道炎组中26~35岁年龄段的患者例数与该组患者总例数之比为17.5%(104/593),与健康查体组的26~35岁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疣/尖锐湿疣患者中HPV阳性检出率较高,且HPV高载量患者所占比率较高,门诊就诊患者中26~35岁年龄段的女性人群是HPV的主要感染者。

    2016年02期 v.6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狂犬病病毒弱毒克隆株的毒力和免疫原性研究

    邹剑;石磊泰;俞永新;李玉华;

    目的对狂犬病病毒CTN-181弱毒株经豚鼠颌下腺传代和空斑纯化而获得的3株弱毒株病毒(CTN-1-3,CTN-1-16和CTN-1-19)进行全面的致病性、免疫性研究和遗传稳定性研究。方法分别对3株病毒用10、14和21日龄小鼠脑内接种,观察小鼠的发病死亡情况进行致病性研究;分别对3株病毒用3周龄小鼠进行肌内免疫和口腔免疫,测定小鼠中和抗体阳转率和中和抗体水平;将3株病毒在乳鼠脑内连续传代或豚鼠颌下腺传代,传代后病毒以小鼠脑内接种观察有无致病性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在致病性方面:3株病毒均对3周龄小白鼠脑内接种无致病性,其中CTN-1-3和CTN-1-19对14日龄乳鼠约半数存活,而CTN-1-16株则大部分死亡。对10日龄乳鼠只有CTN-1-3株不完全致死。在免疫性方面:3株病毒以≥5.5lg PFU病毒肌内免疫或≥6.5lg PFU口腔免疫的3周龄小鼠,30d后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均为100%,GMT分别为7.0~16.1IU/ml和7.9~39.5IU/ml。在遗传稳定性方面,3株病毒经1~3日龄乳鼠脑内连续传5代或豚鼠颌下腺传1代,传代增殖后的病毒滴度虽高达6.5或8.0lg PFU/ml,对小鼠脑内接种仍保留无致病力的弱毒特性。结论结果表明3株病毒的毒力已高度减弱,免疫效力良好,诱生的抗体水平很高,遗传稳定性十分稳定,是研发兽用狂犬病口服活疫苗和狂犬病暴露后人体免疫用减毒活疫苗的良好候选株。

    2016年02期 v.6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综述

  • 丙型肝炎病毒的宿主限制因子

    张娜;张磊亮;

    <正>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引起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约有1.7亿人慢性感染HCV[1]。HCV是单股正链RNA包膜病毒,属于黄病毒家族。病毒RNA长度为9.6×103 bp,编码一个由约3 00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HCV多聚蛋白可被细胞和病毒蛋白酶酶解成结构蛋白(core、E1和E2)和非结构蛋白(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2]。慢性丙

    2016年02期 v.6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定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高玉华;刘学恩;庄辉;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第一个慢性乙型肝炎(乙肝)防治指南指出,全世界目前约有2.4亿慢性乙肝感染者,每年有近6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感染[1]。目前已经批准用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7种(2种干扰素类和5种核苷类),这些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

    2016年02期 v.6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寨卡病毒的传播进化史及实验室检测

    刘东来;张春涛;王佑春;

    <正>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主要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蚊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1]。寨卡病毒基因组为长度约10.8×103 bp的单条正链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包含2个分别位于5′和3′端的侧翼非编码区(flanking noncoding regions,NCR)以及一个长开放读码框,其编码

    2016年02期 v.6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病例报道

  • 一起间接暴露引起狂犬病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任晓宾;占仙梅;黄仁杰;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狂犬病暴露共分三级,其中三级暴露最为严重,是指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

    2016年02期 v.6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论文撰写规范

    <正>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1994,GB/T 3358.2-1993,GB/T 3358.3-1993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

    2016年02期 v.6 87+104+112+119+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中国病毒病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正>《中国病毒病杂志》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ISSN 2095-0136CN 11-5969/R双月刊,大16开,80页。主要报道:病毒病的预防、临床、治疗、发病机理、抗病毒药物、疫苗等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等。读者对象:为从事病毒病研究的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临床医务工作

    2016年02期 v.6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控烟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正>·中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约有7.4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暴露的危害。·中国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逾100万,超过结核病、艾滋病和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和。·现在吸烟者中将来会有一半因吸烟而提早死亡,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缩短至少10年。·烟草烟雾至少含有69种致癌物。·烟草制品中的尼古丁可导致烟草依赖,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吸烟及二手烟暴露均严重危害健康,即使吸入少量烟草烟雾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二手烟暴露没有安全水平,室内完全禁止吸烟是避免危害的唯一有效方法。

    2016年02期 v.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