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 中国肝脏病学现状及发展方向

    贾继东;魏来;庄辉;

    <正>1我国肝脏病学发展现状和问题肝脏病学(hepatology)是从消化病学(gastroen-terology)中逐渐发展和独立出来的临床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病毒性肝炎、化学损伤性肝病(酒精、药物、毒物等)、自身免疫性及胆汁淤积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及血管异常性肝病等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不仅涵

    2011年01期 v.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学特征及治疗策略

    张耿林;高志良;

    <正>全球约有3.5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而中国有近1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15%~40%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将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1-3]。在中国,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约占肝衰竭患者总数

    2011年01期 v.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卷首语

  • 创刊词

    庄辉;

    <正>《中国病毒病杂志》今天正式创刊了!它的出版,标志着广大病毒病工作者有了一个交流学术的新平台,对促进我国病毒病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病毒病杂志》在创刊过程中得到了卫生部和中华预防医学会领导、专家和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2011年01期 v.1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防治指南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正>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2011年01期 v.1 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专家论坛

  • 肠道病毒71型疫苗候选株和疫苗标准的研究

    梁争论;

    <正>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969年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分离出首株EV71[1]。近年来EV71在亚太地区持续流行[2-9],特别是1998

    2011年01期 v.1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控

    王永怡;张玲霞;王姝;

    <正>目前,传染病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并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生活中最不安全的潜在或持续的突发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及不良社会行为等复合因素的作用下,诸如HIV/AIDS、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禽流[1][2]

    2011年01期 v.1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论著

  •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的相关性

    李莹;韩涛;马晓艳;裴彦祯;杜智;高英堂;王毅军;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BV tDNA、HBVcccDNA,并探讨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37例HC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BV tDNA、HBV cccDNA及血清HBV tDNA进行定量检测;采用雅培化学发光法进行HBsAg定量检测。结果癌组织HBV tDNA、HBV cccDNA与HBsAg定量无相关性(r=0.146,P=0.388;r=0.151,P=0.371);癌旁组织HBV tDNA、HBV cccDNA与HBsAg定量无相关性(r=0.323,P=0.051;r=0.186,P=0.271)。癌组织HBV tDNA、HBV cccDNA及HBV cccDNA占HBV tDNA比例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61 lg拷贝/μgvs6.26 lg拷贝/μg,P=0.067;0.96 lg拷贝/μgvs1.33lg拷贝/μg,P=0.438;14.23%vs19.65%,P=0.501);HBV复制指标间相关性弱,仅癌组织HBV cccDNA与外周血HBV tDNA存在相关性(r=0.382,P=0.020),癌旁组织HBV tDNA与HBV cccDNA存在相关性(r=0.327,P=0.048),癌与癌旁组织HBV tDNA存在相关性(r=0.665,P<0.001)。结论 HCC患者病毒复制水平减低,癌与癌旁组织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差异,且与血清HBsAg水平亦无明显相关性。

    2011年01期 v.1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宿主IL28B基因型联合病毒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预测

    廖祥伟;凌云;李新华;韩悦;张申英;谷雷雷;张东华;金根娣;陆志檬;龚启明;张欣欣;

    目的综合分析宿主IL28B基因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全程联合治疗,其中92例患者完成了治疗后24周随访,同时分析HCV基因型及宿主IL28B基因型对治疗结束时应答(ETR)及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结果 IL28B基因CC型在这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占89%。在HCV基因1b型患者中,IL28B基因CC型患者可以获得比非CC(N-CC)型更高的ETR率(P=0.001 4)和SVR率(P=0.000 7),但在HCV基因非1b(N-1b)型患者中,CC型与N-CC型患者间的抗病毒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L28B基因N-CC型患者中,HCV基因N-1b可以获得比1b型更高的ETR率(P=0.035 0)和SVR率(P=0.022 2),但在CC型患者中,HCV基因N-1b与1b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V基因型及宿主IL28B基因型对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具有重要影响。联合检测宿主IL28B基因型和病毒基因型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预测抗病毒疗效,为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2011年01期 v.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两种检测方法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水平的差异

    黄璇;李咏茵;胡小雄;张明霞;唐利波;马世武;侯金林;

    目的比较两种常规免疫学检测方法检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选择24例CHB患者(HBV DNA≥5 lg拷贝/ml、ALT≥40 U/L)以及12例健康献血者(HBsAg阴性、ALT<40 U/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细胞计数微球芯片技术(CBA)检测血清IL-21的水平,其中20份血清同时进行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 ELISA法检测发现,CHB患者血清IL-21平均浓度为(96.4±9.2)ng/L,12例健康对照者为(27.9±7.5)n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HBeAg阳性[(88.9±9.3)ng/L,n=12]和HBeAg阴性[(103.9±16.0)ng/L,n=12]CHB患者血清IL-2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 0),但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27.9±7.5)ng/L,n=12](P=0.005 1,P=0.001 7)。ELISA法检测结果显著高于CBA法[(96.0±10.2)ng/Lvs(68.2±6.1)ng/L,P=0.013 0]。结论选择不同的方法检测血清IL-21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CHB患者血清高水平表达IL-21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2011年01期 v.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EB病毒LMP2-LMP1Δ融合基因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王湛;尉秀霞;周玲;杜海军;叶树清;曾毅;

    目的构建EBV LMP2-LMP1Δ融合基因,初步观察融合基因体内诱导E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 (1)应用PCR方法构建包含EBV-LMP2全长和去除致癌基因的EBV-LMP1Δ融合基因,并将融合基因插入到pcDNA3.1(+)-his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LMP2-LMP1Δ,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2)使用pcDNA-LMP2-LMP1Δ及携带LMP1Δ和LMP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单独或联合免疫Balb/c小鼠,末次免疫1周后应用IFN-γELISPOT方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EBV特异性CTL水平。结果 (1)真核表达质粒pcDNA-LMP2-LMP1Δ能够在293细胞中表达LMP2-LMP1Δ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正确,具有免疫原性。(2)重组质粒pcDNA-LMP2-LMP1Δ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出EBV特异性的CTL,但诱导的CTL水平很低,1×106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平均斑点数只有12个,远远低于LMP1Δ、LMP2重组腺病毒平均495个斑点数的免疫结果。但使用pcDNA-LMP2-LMP1Δ和重组腺病毒联合免疫,与只使用重组腺病毒相比,诱导的EBV特异性CTL水平能够显著提高,1×106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平均斑点数可达1 001个(P<0.01)。结论构建的EBV LMP2-LMP1Δ融合基因能够有效表达LMP2-LMP1Δ融合蛋白,并能够在小鼠体内诱导出EBV特异性的CTL反应,与重组腺病毒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特异性CTL应答水平。

    2011年01期 v.1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神经毒力减弱的分子基础

    李静;俞永新;安琪;孔燕;杨立宏;

    目的将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经乳鼠脑内回传毒力回复后,对回复后病毒测其神经毒力和全长基因序列并与减毒株SA14-14-2和母株SA14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方法将回传一代SA14-14-2 M1和SA14-14-2 M3病毒在幼鼠脑内测神经毒力和全基因组序列。运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出覆盖基因组全长的基因片段,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针对5′和3′端的片段TA克隆后进行测序。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后,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SA14-14-2 M1病毒毒力未见增强,SA14-14-2 M3病毒的脑内致病力明显增强,但皮下接种仍无致病性。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M1和M3病毒均在非结构区的NS3-343、NS4A-57位发生氨基酸回复突变,但只有M3病毒在E区毒力相关的E107、E138位点发生回复突变。结论在SA14-14-2减毒株病毒结构基因中E蛋白区E107、E138位氨基酸是与毒力密切相关的重要位点,应该是神经毒力减弱的重要分子基础,非结构区的个别位点对神经毒力减弱也可能起一定的协同作用。

    2011年01期 v.1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优化策略初探

    王亚东;赵彩彦;申川;曹伟;周俊英;甄真;刘芳;阎文昭;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理想策略。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Peg-IFNα-2a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40例(A组),对HBV DNA≥1.0×107拷贝/ml或纤维化分期≥S3者(A1组,20例),初始联合ADV治疗;余者(A2组,20例)Peg-IFNα-2a初始单药治疗。24周复评HBV DNA、HBeAg、HBsAg定量,具备以下三项之一者: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HBeAg>100 S/CO,HBsAg下降<1 lg I U/ml,后续均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余者Peg-IFNα-2a单药治疗。并遵循配对原则选择同期Peg-IFNα-2a(B组)、ADV(C组)单药治疗组各40例对照。于24周、48周、72周评估用药疗效、安全性、耐药和复发等。结果治疗24周,A1组患者HBV DNA下降值、抑制率、阴转率均优于A2组[(3.27±0.65)lg拷贝/mlvs(1.46±0.32)lg拷贝/ml,85%vs55%,75%vs40%,P<0.05];整体A、B组在HBV DNA下降值[(2.86±0.45)lg拷贝/mlvs(1.18±0.24)lg拷贝/ml]、抑制率(70%vs48%)、阴转率(58%vs30%),ALT复常率(80%vs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HBeAg阴转率、转换率明显高于B组(68%vs45%,63%vs30%,P<0.05)和C组(68%vs33%,63%vs15%,P<0.01)。72周时,各组间差异趋势与治疗结束时一致,A组总体HBeAg阴转率、转换率略有上升,并新增2例HBsAg阴转患者。结论 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对血清、病毒学应答优于单药治疗,尤其结合基线特征以及HBV DNA、HBeAg、HBsAg变化,根据应答指导用药方案(RGT策略),其不失为CHB抗病毒优化治疗理想策略之一。

    2011年01期 v.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和冻干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年的免疫原性研究

    张之伦;朱向军;王旭;梁苗;刘义;杨齐;孙静;高志刚;李辉;丁亚兴;曲江文;黄海涛;刘研;于连良;陈江婷;

    目的评价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和冻干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1年后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单一中心随机双盲试验设计,对18月龄~4岁健康幼儿受试者随机接种1剂设盲的甲肝灭活疫苗或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前及接种后12个月,采用微粒子酶免法(MEIA)定量检测受试者甲型肝炎抗体(抗-HAV)。结果免疫后1年,甲肝灭活疫苗组和甲肝减毒疫苗组分别有124人和135人完成试验,抗-HAV阳转率分别为95.2%和91.1%,抗-HAV的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101.7 IU/L和65.5 IU/L,甲肝灭活疫苗免疫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甲肝减毒活疫苗(P<0.001)。结论接种1剂甲肝灭活疫苗或甲肝减毒活疫苗后12个月,均可产生良好的免疫效应,甲肝灭活疫苗免疫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甲肝减毒活疫苗。

    2011年01期 v.1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综述

  • 我国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付红伟;朱永红;庄辉;

    <正>戊型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virus,HE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疾病。我国属戊肝地方性流行区,1986-1989年新疆南部地区曾暴发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戊肝流行,发病119 280例,死亡707例。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设施和生活环境的不

    2011年01期 v.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乙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研究进展

    刘鹏;王玲;庄辉;

    <正>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严重肝脏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报告,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戊型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它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但在发达国家也有散发病例[1]。研究

    2011年01期 v.1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减毒与其作为疫苗载体研究进展

    余文博;刘利;陈志伟;

    <正>1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历史天花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天花由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引起,人是该病毒的惟一宿主。人感染天花病毒后的死亡率达到30%~40%[1]。世界上公认的对天花最早的准确记录来自中国,晋代药学家葛洪于公元430年左右,在《肘后备急方》中对天花有清楚的描述[1]。

    2011年01期 v.1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 题词

    <正>~~

    2011年01期 v.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 论文撰写规范

    <正>"四舍五入"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遇到的对有效数值的取舍问题。在选定有效数字位数之后遇4则舍,遇6则进,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在此不再赘述,但遇5是舍,还是进,目前尚不统一。我们查阅了多种国内著名的学术期刊的稿约,他们提出在5前遇奇数则进,遇偶数(包括零)则舍的原则来处理有效数值

    2011年01期 v.1 4+40+57+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中国病毒病杂志》主编和副主编介绍

    <正>主编(1名)庄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汉族,1935年1月生于浙江省奉化市。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控制乙型肝炎专家工作组成员、世界肝炎联盟公共卫生学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

    2011年01期 v.1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中国病毒病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正>《中国病毒病杂志》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ISSN2095-0136 CN11-5969/R双月刊,大16开,80页。主要报道:病毒病的预防、临床、治疗、发病机理、抗病毒药物、疫苗等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等。读者对象:为从事病毒病研究的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临床医务工作者,高等

    2011年01期 v.1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书讯

    <正>《人类病毒性疾病》第二版是由国内十三所著名大学医学院校和医院从事病毒性疾病研究卓有成就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知名专家、教授、工程院院士组成编委会共同编写的大型参考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病毒性疾病研究最新成果,包括人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新技术、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我国一部有关病毒性疾病的专著,有很高

    2011年01期 v.1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中国病毒病杂志》稿约

    <正>《中国病毒病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国内第一种专注于病毒病基础、临床、药物、疫苗、防控等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8位院士和4位资深专家担任顾问、名誉主编、主编,77位全国著名专家和9位外籍专家担任常务编委或编委。

    2011年01期 v.1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