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 核苷(酸)类药物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解曼;贾继东;

    <正>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中流行区[1]。由于新生儿感染HBV后,95%会成为慢性HBV携带者,因此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率高的重要原因[2]。母婴传播的途径[3-4]大致可分为三种:大部分是由于产时感染,少部分来源于产后感染,而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很低。产时感染来源于分娩过程中胎儿皮

    2013年03期 v.3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专家论坛

  • ALT持续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治疗研究进展

    白冰;何清;黄珊;敖飞健;唐奇远;

    <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多,正常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浆的可溶部分,只有在肝细胞膜损伤或细胞溶解坏死时ALT才能大量释放入血。因此,ALT升高通常被认为是肝脏炎症的指示性标记物[1]。ALT是临床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病毒

    2013年03期 v.3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论著

  • 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在中国源恒河猴体内的超感染免疫保护

    冯晏萌;刘颖;李悦;刘强;魏强;邵一鸣;

    目的对于免疫缺陷病毒的天然感染是否可使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仍在研究中,本研究旨在探索宿主通过天然感染获得免疫保护的机制。方法利用人/猴免疫缺陷嵌合病毒(SHIV)/中国源恒河猴动物感染模型,建立不同亚型SHIV在中国源恒河猴中的超感染模型,并通过病毒载量检测、结合抗体滴度及部分组的单基因组PCR测序分析(SGA),确认不同亚型及致病性的SHIV在体内的超感染保护效果并初步探讨相关的保护机制。结果两种SHIV毒株在中国源恒河猴体内的同源和异源超感染呈现出不同的保护效果,其中SHIV-CN97001初次感染,SHIV-KB9二次感染组检测到超感染的发生。同时中和抗体滴度与超感染免疫保护效果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结合抗体在初次感染后略有下降,二次感染前后未出现明显变化,但总体抗体滴度较高。结论该发现说明不同特征的SHIV病毒在恒河猴体内可诱导出不同的超感染免疫保护效果,该模型为艾滋病毒免疫保护机制及疫苗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03期 v.3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流感病毒对人γδT细胞的活化及其杀伤作用

    马钰;梁爽;曾颖;陆艺;郭中敏;陆家海;

    目的体外模拟γδT细胞受流感病毒刺激后的活化情况及分化方向,探讨活化后的γδT细胞对经流感病毒感染的人外周血来源的巨噬细胞(MDM)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6例正常志愿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H1N1、H3N2、BV分别体外刺激12~24h,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刺激前后γδT细胞活化标志CD25和CD69,以及细胞分化标志CD4、CD8;采用LDH杀伤实验研究流感病毒刺激后γδT细胞对感染的MDM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与刺激前组相比(CD25:19.9%,CD69:11.1%),受流感病毒刺激各组γδT细胞均出现CD25和CD69活化,以CD69活化为主(CD25 H1N1:58.2%,H3N2:50.8%,B型流感:49.5%;CD69H1N1:61.4%,H3N2:47.0%,B型流感:30.5%),且H1N1刺激后活化指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刺激前γδT细胞主要表现为CD4-CD8-,受各亚型流感病毒刺激后,γδT细胞趋向于发展为CD4+CD8+亚型(刺激前:14.4%,H1N1:33.8%,H3N2:29.7%,B型流感:29.1%);LDH杀伤实验证实刺激后γδT细胞均体现对流感感染MDM细胞的杀伤作用,甲型流感组H1N1(35.46%~52.17%)和H3N2(28.46%~41.34%)刺激后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B型流感(18.94%~25.98%);甲型流感刺激组(H1N1和H3N2组)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杀伤作用。结论γδT细胞能被各型流感病毒快速活化分化成功能性的CD4+CD8+细胞,且发挥杀伤细胞的杀伤和交叉杀伤功能。

    2013年03期 v.3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 云南省2012年边境地区健康儿童肠道病毒监测及基因特征分析

    陈姝蒙;丁峥嵘;赵智娴;罗梅;田炳均;汤晶晶;张杰;陆林;

    目的了解2012年缅甸入境健康儿童和口岸中国籍健康儿童肠道病毒携带情况,并对所携带的病毒(ECHO19、CB1、EV71)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集边境地区15岁以下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单份便),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基因测序定型。结果 170份粪便标本中监测到非脊灰病毒(nonpolio virus,NPV)18株,NPV分离率为10.6%,18株NPV分别属于A组(5株)、B组(12株)、C组(1株),未分离到D组肠道病毒、脊灰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5株A组肠道病毒中包括1株CA4,2株CA8和2株EV71;12株B组肠道病毒中包括4株CB1,1株ECHO13,2株ECHO14,1株ECHO17,4株ECHO19;1株C组病毒为CA24。结论云南省2012年边境地区健康儿童中肠道病毒以B组病毒为主,CB1、ECHO19病毒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传播链,EV71型的基因亚型与我国流行株同为C4a基因亚型。

    2013年03期 v.3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 从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监测网络看当前耐药状况

    曾艺军;孙丽娜;刘学恩;张继明;孙剑;徐东平;黄利华;陆忠华;张淑芹;龙波;刘云华;陈士俊;朱同海;刘锦堂;汪茂荣;王海舰;张跃新;郝沛;韩悦;于德敏;张东华;张欣欣;庄辉;

    目的依托国家"十一五"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对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方法采用网络信息与生物信息技术,建立并初步完善中国乙肝病毒(HBV)耐药网络监测平台,分析当前HBV逆转录酶(RT)区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特点及耐药现状。结果建立了目前国内覆盖面最广的大型HBV基因多功能共享数据库。截至2012年12月,已对267家单位的9 998例乙肝患者进行了基因耐药检测,其中基因型明确的患者有7 551例,B基因型为2 421例,占32.06%(2 421/7 551),C基因型为5 088例,占67.38%(5 088/7 551),D基因型患者为42例,占0.56%(42/7 551)。在检测到原发性耐药相关位点突变及代偿性突变的5 207例(5 207/7 551,68.96%)患者中,C基因型占3 700例(3 700/5 088,72.72%),B基因型占1 482例(1 482/2 421,61.21%),C基因型的构成比明显高于B基因型(P<0.01);在原发性耐药位点突变中,主要耐药突变(rtM204V/I,rtA181T/V,rtN236T)的检出率为43.64%(3 295/7 551),其中M204I、rtA181T(sW172*)和rtA181V突变常见于C基因型(P值均<0.01),而N236T突变却在B基因型中多见(P<0.01)。在恩替卡韦继发性耐药突变的患者中,M204V比M204I更常见(P<0.01)。国内部分地区或医院抗病毒治疗的核苷(酸)药物应用方案纷繁复杂,不够规范,多药耐药的构成比高达1.73%(131/7 551)。结论为实现对乙肝患者耐药数据的实时监控、共享和标准化,本研究建立了我国HBV耐药监测网络平台。目前国内HBV基因突变及其导致的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现状值得关注,其致病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3年03期 v.3 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经治和未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rtV191I/sW182*突变分析

    丁海;赵澄宇;向宽辉;彭雅琴;闫玲;庄辉;李彤;

    目的研究耐药相关rtV191I突变导致的sW182*型S蛋白截短突变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经治和未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检出情况。方法从本课题组数据库选择592条来自于HBVDNA和HBsAg均阳性CHB患者的HBV逆转录酶和相应S蛋白序列,NAs经治和未治患者分别为318例和274例。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BV基因型和rtV191I/sW182*突变,雅培I 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相应试剂检测含突变标本血清学指标。结果 rtV191I/sW182*突变检出率在NAs经治组和未治组分别为6.29%(20/318)和1.46%(4/2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此突变可在5种治疗方案组检出,分别为拉米夫定(LAM)换用阿德福韦酯(ADV)组(3/26,11.54%)、ADV单药组(8/93,8.60%)、替比夫定单药组(1/15,6.67%)、LAM单药组(7/110,6.36%)和LAM单药治疗后加用ADV组(1/17,5.88%),但在恩替卡韦相关的7种治疗方案组中均未检出(0/28,0%)。rtV191I/sW182*突变检出组患者的年龄和NAs经治比例均显著高于未检出组[年龄:(47.96±13.33)岁vs(37.86±13.74)岁,P=0.001;NAs经治比例:83.33%vs 52.46%,P=0.003]。该突变仅在C基因型患者中检出(24/474,5.06%)。含rtV191I/sW182*突变血清标本以HBeAg阳性为主,可检测到滴度不同的HBsAg(18.6~106552IU/ml)。结论 rtV191I/sW182*突变与NAs经治和年龄显著相关,LAM和ADV治疗组检出率较高,检出者年龄较高;仅在C基因型中检出。突变株生物学和致病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3年03期 v.3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 吉林省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况调查

    马俊凤;杨帅;王春萍;王伯莹;牛俊奇;闫玲;孙奎霞;廖雪雁;聂晶晶;陈杰;李杰;庄辉;

    目的了解吉林省医务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在医务人员中有效开展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2 736名在职医务人员及390名退休医务人员,分别来自吉林省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729名,退休医务人员390名)、四平市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1 053名)、公主岭市某医院(在职医务人员954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医务人员基本信息,并用雅培ArchitectI2000分析仪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及核心抗体(抗-HBc)。资料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736名在职医务人员中,HBsAg、抗-HBc、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39%(38/2 736)、33.44%(915/2 736)和63.49%(1 737/2 736),该3项标志物全阴性者占30.81%(843/2 736)。390名退休医务人员中,HBsAg、抗-HBc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3.33%(13/390)、61.54%(240/390)和60.77%(237/390),该3项标志物全阴性者占23.33%(91/390)。在不同年龄组的医务人员中,4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组医务人员HBsAg携带率显著高于20~30岁和30~40岁年龄组,抗-HBs阳性率低于20~30岁和30~40岁年龄组。所有医务人员中,随年龄增加,抗-HBc阳性率逐渐上升。辅助科室人员抗-HBs和抗-HBc阳性率较低,分别为52.74%(424/804)和34.08%(274/804),3项标志物全阴性率为39.80%(320/804)。结论吉林省在职医务人员HBsAg携带率和抗-HBc阳性率较低,但3项HBV血清标志物全阴性率高达30.81%,提示这部分医务人员体内无HBV保护性抗体,应接种乙肝疫苗。

    2013年03期 v.3 205-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 干扰素α治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回顾性研究

    唐奇远;何清;艾书玲;苟继周;敖飞健;李知玉;张斌;白冰;

    目的研究干扰素α治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正常值上限(ULN)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以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短效干扰素α-1b治疗24周,随访24周,分析其基线血清HBV DNA载量及肝组织病理指标等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共入组42例患者,48周时,有14例患者HBV DNA载量低于可测值,其中9例患者实现了HBeAg的阴转。基线HBV DNA<1×106拷贝/ml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阴转率高于基线HBV DNA≥1×106拷贝/ml的患者(55.6%vs 2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炎症G2组疗效优于G1组(P<0.05);纤维化程度为S2~4组疗效优于S0~1组(P<0.05);肝组织HBcAg浆型+阴性分布组患者疗效优于核型+混合型分布组(P<0.05)。结论部分ALT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有效,基线HBV DNA低载量、活跃的肝组织炎症水平、较重的肝纤维化水平以及肝组织HBcAg浆型分布或者阴性可能是干扰素治疗有效的预测指标。

    2013年03期 v.3 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 ALT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及抗病毒治疗时机探讨

    敖飞健;何清;张斌;唐蔚;白冰;唐奇远;李知玉;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临床特点,探讨ALT为1~2ULN的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ALT水平时的肝组织病理情况,其与既往ALT为1~2ULN的相关性以及ALT水平预测肝脏炎症分级为G2以上的灵敏度(SEN)与特异性(SPE)。结果 ALT<30 U/L、<40 U/L、<60U/L、<70U/L、<80U/L及≥80U/L时,肝脏炎症分级为G2以上者分别占1.1%、3.0%、7.1%、7.5%、8.6%及42.0%;纤维化分期为S2以上者分别占53.3%、55.2%、55.0%、54.8%、53.1%及57.9%。肝脏纤维化程度与既往反复ALT为1~2 ULN密切相关。以ALT≥60 U/L(1.5 ULN)、≥80U/L(2ULN)为界时,预测肝脏炎症分级为G2以上的SEN分别为70%、58%,SPE分别为74.2%、84.8%。结论 ALT<2ULN者肝纤维化分期为S2以上者占50%以上。ALT为1~2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无法作肝活检或作无创肝纤维化程度评估,ALT≥60U/L(1.5ULN)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筛选指标,比ALT≥80U/L(2ULN)为界限更优。

    2013年03期 v.3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哈尔滨市G9型A组轮状病毒VP7基因序列分析与探讨

    任莉娜;杜溪乔;王建;张炳丽;李晓鹏;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G9型A组轮状病毒与国内外部分地区G9型毒株VP7基因序列遗传与变异的差异,丰富我国G9型A组轮状病毒VP7基因序列的基础资料。方法通过一步法RT-PCR获得了1株G9型A组轮状病毒VP7蛋白的cDNA片段,对其进行扩增、克隆、测序,用DNASTAR生物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同时采用参比毒株分组的方法进行序列比对。结果该G9型哈尔滨地方株VP7基因为1 061个碱基,推导326个氨基酸;与中国北京株BJ-CR531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一处变异位点在aa221[丝氨酸(Ser)→甘氨酸(Gly)],发生在C区;在分组比对中,哈尔滨G9型毒株所在组的标志性位点在aa8和aa65,均是由丙氨酸(Ala)替代苏氨酸(Thr)。结论哈尔滨G9型毒株所在组的aa8和aa65位点可能成为中国地区A组轮状病毒G9型这一进化分支的关键变异位点。

    2013年03期 v.3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综述

  • HIV-1 Vpu拮抗人类Tetherin的研究进展

    李航;张锋镝;王福祥;

    <正>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HIV-1)是艾滋病(AIDS)的主要病原,逆转录病毒和其他有包膜病毒颗粒的释放因人体细胞的阻止而产生抗病毒效应,但此效应能被HIV-1辅助蛋白Vpu所拮抗。Vpu蛋白变异或其功能受到抑制,HIV-1病毒颗粒的产生会明显减少,表明在细胞内HIV-1病毒颗粒的释放需

    2013年03期 v.3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黄道;朱韧;张欣欣;

    <正>乙型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全世界约有3.5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在我国1~59岁的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并发症可减少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本身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而是通过在被感染的肝细胞上表达病毒的抗原表位,经抗原

    2013年03期 v.3 23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病例报道

  • 胸背部带状疱疹疼痛特征及后遗神经痛的预防1例报道

    刘宏;李冰;边二堂;

    <正>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通过飞沫由呼吸道传播或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疱疹液而传播。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表面沿肋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疱疹群和病变区域剧烈的疼痛。现通过1例患者的发病及诊治过程对带状疱疹的胸痛

    2013年03期 v.3 238-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1例报道

    肖二辉;魏君锋;曹青;曹永革;尚佳;

    <正>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现报道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病例患者,男性,41岁,农民工。因"发热伴头痛、肌肉酸痛5d"入院。患者3月份外出至柬埔寨国公省务工,5d前(2012年7月1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40.0℃以上,伴畏寒、头痛、骨骼肌肉酸痛、乏力、恶心,

    2013年03期 v.3 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中国病毒病杂志》主编和副主编介绍

    <正>主编(1名)庄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汉族,1935年1月生于浙江省奉化市。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

    2013年03期 v.3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中国病毒病杂志》稿约

    <正>《中国病毒病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全球健康》(GH)、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A)、中国知网(CNKI)收录。《中国病毒病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国

    2013年03期 v.3 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