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建敏;李华峰;史晓娟;梁爽;栾旭波;徐璐;
目的分析新乡市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和基因进化特征,了解新乡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新乡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果进行分析;随机抽取不同时间分离的20株病毒进行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测序,使用DNAman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法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 2013-2017年新乡市甲型H1N1流感呈低流行态势,2018年初成为优势流行株,主要感染0~15岁人群(123/150,82.0%)。新乡市分离株与同期疫苗株H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65%~98.47%和96.64%~99.29%,N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56%~99.22%和96.59%~99.19%。新乡流行株HA基因分属2个进化分支;2013-2017年初的流行株与同期疫苗株相比出现多处变异,其中2016-2017年初的毒株同时出现抗原位点Sa区S162N、K163Q、Sb区S185T和Ca区S203T变异。NA基因进化树与HA结果对应,2013-2017年初的流行株NA基因有16处氨基酸突变;95%的毒株糖基化位点有8个,分别是第42、50、58、63、68、88、146和235位。结论 2013-2018年新乡市传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2017-2018年国际推荐的新的疫苗株更适用于当前流行株,但仍需加强监测。
2019年03期 v.9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 李岩;韩光跃;姜彩肖;刘艳芳;刘兰芬;齐顺祥;
目的分析2016-2017年河北省流行性感冒(流感)时空分布特征,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河北省2016-2017年流感监测资料,进行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聚集性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 2016-2017年,河北省共报告流行性感冒病例67 86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5.56/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52.28/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系数均大于0(P<0.05),提示流感发病存在聚集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值聚集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低值聚集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唐山和秦皇岛地区。时空扫描分析进一步分析显示一级高发聚集地区主要集中在邯郸和廊坊地区。高发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结论 2016-2017年河北省流感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重点地区应加强防控。
2019年03期 v.9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刘欢;王欢;赵地;
目的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即2017-2018年度)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特征,为今后流感防控及应对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2017-2018年度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数据及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18年度北京儿童医院纳入监测的就诊总病例数为1 552 220例,共报告ILI病例数96 899例,ILI占比为6.24%,ILI病例数于2017年第43周开始升高,第52周达到峰值,就诊比例持续升高至2018年第3周,之后逐渐下降。采集ILI病例咽拭子890份,核酸阳性数156份,阳性率17.53%。感染甲型流感病例以3~6岁年龄组为主,感染乙型流感病例以6~12岁年龄组为主。核酸阳性率与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有关(P<0.01);就诊总数与流感样病例数有关(P<0.01)。结论 2017-2018年度北京儿童医院流感样病例呈现明显季节性特点,高峰出现在冬季,于第43周开始升高,应于第43周左右(入冬前)启动相关应对措施;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病例主要集中在3~6岁年龄组,感染乙型流感病毒病例主要集中在6~12岁年龄组,建议幼托儿童、中小学生于流感高峰前接种疫苗,减少托幼机构、中小学等出现暴发疫情的风险。
2019年03期 v.9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潘明洁;徐陈瑜;刘兰华;刘景丽;戴毅敏;胡娅莉;周乙华;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母亲HBV S基因变异与新生儿免疫预防失败的关系。方法纳入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经PCR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成功的660例产妇以及其随访的子女673例。根据母亲HBV S基因a决定簇和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有无变异,将母亲分为变异组和未变异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免疫预防失败率。同时比较新生儿免疫预防成功组和预防失败组母亲的HBV S基因变异率。结果 673例子女中,14例(2.1%)发生慢性感染,均为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母亲的子女(14/273,5.1%),400例HBeAg阴性母亲的子女感染率为0(P<0.001)。660例母亲中,S基因a决定簇氨基酸发生变异166例,不包含a决定簇(124~147位氨基酸)的MHR氨基酸发生变异141例。HBeAg阴性母亲a决定簇变异率(31.8%)高于HBeAg阳性母亲(15.6%)(P<0.001)。a决定簇和MHR变异率在HBV感染预防成功组(分别为25.3%和21.5%)和预防失败组(分别为16.7%和16.7%)母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28和0.964)。在270例HBeAg阳性母亲中,HBV感染预防成功组和预防失败组的a决定簇(15.5%和16.7%,P=1.000)以及MHR变异率(10.1%和16.7%,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母亲中,a决定簇变异和未变异的母亲,其子女感染率分别为1.2%和2.4%(P=0.535),MHR变异和未变异的母亲其子女感染率分别为1.4%和2.3%(P=0.715)。在HBeAg阳性母亲中,a决定簇变异与未变异的母亲其子女感染率分别为4.8%和5.2%(P=1.000),MHR变异和未变异的母亲其子女感染率分别为7.1%和4.9%(P=0.954)。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免疫预防失败与母亲HBV S基因变异无明显关系,而是与HBeAg阳性母亲的高病毒载量有关。
2019年03期 v.9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 耿嘉谦;贾怀杰;陈国华;何小兵;房永祥;景志忠;王晓霞;
目的克隆羊口疮病毒QH02株ORF011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鉴定。方法提取羊口疮病毒QH02株的DNA,根据GenBank中(GU320351.1)的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PCR扩增ORF011基因。将测序正确的序列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基因及蛋白的结构进行预测,并将基因构建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挑取阳性克隆测序正确后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 IPTG)诱导表达,经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Western-blot验证重组蛋白反应原性。结果 PCR扩增得到1 137 bp的ORF011基因片段,重组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0×10~3,且纯度较高,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结论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可以成功表达B2L蛋白,经Western-blot验证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作为羊口疮防控产品研发的候选分子。
2019年03期 v.9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刘红波;张捷;赵义林;张海浩;张名;黄小琴;孙浩;杨昭庆;马绍辉;
目的分析一株疫苗相关脊髓灰质炎病毒(vaccine-related poliovirus,VRPV)云南分离株R1351/YN/CHN/2013的全基因组序列和遗传特性。方法采用RD细胞分离获得病毒,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扩增全基因组序列并测序。利用BioEdit 7.09、MEGA7.0、SimPlot3.5.1等软件对全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R1351/YN/CHN/2013全基因序列由7 430个核苷酸构成,编码含2 20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5′UTR和3′UTR核苷酸长分别为742 nt和70 nt;与Sabin3疫苗株全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7%和99.6%;在5′UTR的减毒位点(nt472)发生回复突变,在VP3减毒位点(nt2034)未发生改变;与Sabin3疫苗株的VP1序列比对,共发生3个碱基突变,变异率为0.33%。进化分析显示73株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株分为A、B和C三个分支,R1351/YN/CHN/2013属于C分支,Sabin1/2疫苗株独立形成两个分支。重组分析表明R1351/YN/CHN/2013基因组各区域并未与Sabin1/2疫苗株及其他肠道病毒发生重组。结论 R1351/YN/CHN/2013为Ⅲ型VRPV,并且在减毒位点nt472处发生了回复突变。
2019年03期 v.9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0K] - 张捷;刘红波;丛山日;张名;张海浩;孙浩;杨昭庆;马绍辉;
目的探讨一株手足口病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毒株R6-19/XY/CHN/2017在Vero细胞中的适应性,及其连续传代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对R6-19/XY/CHN/2017毒株在Vero细胞上进行连续适应传代培养后,对适应前病毒及适应后的第1、5、10、15代次毒株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病毒感染性滴度、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该毒株能较好地在Vero细胞上适应,不同代次的感染性滴度在7.85 lgCCID_(50)/ml~8.17 lgCCID_(50)/ml。与适应前毒株比较,其5′UTR及编码区共有7个碱基发生改变,VP4和VP1编码区分别有1、3个氨基酸发生改变;而适应后病毒各代次在CPE、病毒感染力特点等无明显区别,且各代次全基因核酸序列中,只有第15代的VP1蛋白编码区发生一个碱基突变。结论 CV-A10株R6-19/XY/CHN/2017能在Vero细胞较好地适应,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这将为后续CV-A10疫苗的研发和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2019年03期 v.9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 李国平;王伟栋;柴青;宫金伶;苏志磊;赵丹;史晓燕;
目的了解青岛市埃可病毒6型(ECHO6)所致重症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特点及病毒基因特征。方法对2014年青岛市手足口病哨点1 727例手足口病及4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非EV-A71、非CV-A16咽拭子标本在RD及Hep-2细胞中进行毒株分离,半巢式反转录PCR扩增肠道病毒部分VP1序列,结合序列分析鉴定ECHO6毒株,对分离到的ECHO6毒株进行VP1编码区全长核苷酸序列测定,以Mega 7.0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及分子特征分析并分析相关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共获得2株重症手足口病相关ECHO6毒株及1株疱疹性咽峡炎相关的ECHO6毒株VP1序列,2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均表现出高热、手、足、口腔部位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ECHO6青岛株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6.4%~97.6%,同属于D基因型D9亚型D9c分支,与2014年山东省无菌性脑膜炎病原中ECHO6毒株遗传关系密切。结论 ECHO6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型重症手足口病,导致青岛市重症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的ECHO6基因型属于D基因型D9亚型的D9c分支。
2019年03期 v.9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 朱振坤;俞晓春;薛静俊;冯冬玉;罗守军;
目的验证Natch S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高敏HBV DNA定量检测的性能。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批准指南(CLSI-EP),采用Natch S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系统检测高敏HBV DNA,评价该方法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检测能力和抗污染能力等性能指标,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HBV标志物和IFCC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精密度方面,高(10~7 IU/ml)、中(10~3 IU/ml)和低(10~2 IU/ml)浓度样本的批内与批间精密度CV值均≤5.0%;正确度方面,参加2017-2018年全国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正确率100%,且实测值与靶值偏倚均<±0.20 lg IU/ml;线性范围方面,在(1.0×10~2~5.0×10~9)IU/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0.4+0.97X,R~2=0.999≥0.98,P<0.05);检测能力方面,检出限30 IU/ml和定量限100 IU/ml的检出率100%,且定量限100 IU/ml的CV值为3.21%;抗污染能力方面,与高浓度(>10~6 IU/ml)阳性样本间隔放置的阴性样本均未检出阳性结果;临床应用评价,566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样本高敏HBV DNA载量分布情况以<30 IU/ml组为主,占45.94%,与其他组ALT异常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43),同一HBV DNA载量水平HBeAg>1.0 S/Co组与HBeAg≤1.0 S/Co组ALT异常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61)。结论基于Natch S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的高敏HBV DNA定量检测各项分析性能指标均表现良好,符合PCR检测要求,且对低病毒载量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3期 v.9 214-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 陈海艳;童照威;沈斌;童涌;李晓峰;张龙琪;王伟洪;
目的对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96例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9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排除因长期饮酒导致的脂肪肝)患者设为试验组,将107例未发生脂肪肝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血清生化指标、丙型肝炎病毒载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89例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50岁年龄段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43.8%)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20~40岁10.1%,>50~60岁29.2%,>60岁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拥有脂肪肝家族史、肥胖、糖尿病与其发病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体质量指数(BMI)[(23.49±2.06)kg/m~2vs(19.97±1.82)kg/m~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6.57±21.58)U/L vs(40.52±15.93)U/L]、总胆固醇[(6.71±0.80)mmol/L vs(3.15±0.67)mmol/L]、甘油三酯[(3.17±0.68)mmol/L vs(1.02±0.37)mmol/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非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拥有脂肪肝家族史、肥胖、糖尿病密切相关,原因可能与这部分人群遗传基因易感或合并代谢综合征有关。40~50岁年龄段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可能与这一年龄阶段人群机体代谢水平较青年人群下降以及生活方式不当(过量进食或饮酒、运动量少)有关。
2019年03期 v.9 220-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