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 针对诱导HIV-1中和抗体的膜蛋白抗原的优化研究进展

    王文波;王佑春;

    <正>自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被发现以来,尽管科研工作者在HIV感染的阻断及AIDS病毒治疗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未从疫苗角度解决HIV感染的问题,其瓶颈是没有一种有效的疫苗能调动机体产生强大的抗病毒感染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之一是设计优良的疫苗抗原,以诱导出针对HIV流行株的广谱中和抗体。

    2012年05期 v.2 32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专家论坛

  • 不用干扰素能治愈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吗?

    张兴权;

    <正>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准种(quasispecies)高度异质的单链RNA病毒,含有多个亚型,可在个体病人中迅速转换(turnover)。HCV整个复制过程均在宿主细胞浆内进行,不存在DNA整合和潜伏感染的问题[1]。HCV的这个特点意味该病毒感染是可以治愈的,但是目前的医疗实践尚未能完全证实这个结论。

    2012年05期 v.2 326-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指南解读

  • 加强对HIV感染者的配偶和男男同性性伙伴的检测与抗病毒治疗

    郑煜煌;

    <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导致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流行,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为控制艾滋病疫情,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自愿HIV咨询和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原则,在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中推广HIV检测和咨询工作,20年来发现和

    2012年05期 v.2 33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论著

  • 基于HIV中和单抗4E10表位的免疫原设计和效果评价的初步研究

    聂建辉;王文波;宋爱京;王佑春;

    目的构建基于4E10表位的免疫原,评价其在豚鼠体内诱导中和抗体的能力。方法构建3种免疫原,将3个4E10表位基因串联后连接至GST基因上融合表达蛋白GST-3EP;将4E10表位基因连接柔性连接子GGSGG,再将4个该肽串联后连接至CKS基因融合表达蛋白CKS-4EP;将合成的4E10表位多肽通过Sulfo-SMCC连接至P64K载体蛋白构建结合型免疫原PKEP。用SDS-PAGE电泳的方法检测各种免疫原的分子质量和纯度。用假病毒中和试验评价豚鼠体内中和抗体水平。结果蛋白电泳显示所有免疫原的分子量大小正确,纯度在95%以上。GST-3EP能在豚鼠体内诱导一定水平的中和抗体,3次免疫后5只豚鼠4只阳转,阳转的豚鼠中2只中和抗体水平IC50>200,另外两只抗体水平在100左右。对各组血清50倍稀释后中和抑制率进行统计分析,3EP组与佐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融合蛋白GST-3EP 3次免疫后能在豚鼠体内诱导一定水平的中和抗体。

    2012年05期 v.2 335-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HIV-1膜蛋白抗原表位突变对感染性以及中和特性的影响

    王文波;聂建辉;宋爱京;王佑春;

    目的对1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CRF_07BC亚型的膜蛋白进行突变,以暴露保守的中和表位,从而增强其中和活性。方法通过PCR定点突变获得突变克隆。以假病毒系统评价病毒感染力和改造效果。结果获得了FE、FE-2G12、FE-S365A、FE-22L、FE-N197D、FE-N197Q和FE-N301Q突变体,与其改造前的病毒株S939比较,在感染能力方面:FE-S365A增强约45%,而FE-N301Q下降约90%,N197Q失去了感染能力,其他突变体无明显变化;在中和活性方面:FE对2F5敏感性提高11倍以上;FE-N197D对单克隆抗体(单抗)2F5敏感性增强了63倍,对单抗4E10增强了3倍,对单抗b12增强了17倍,而且对5份阳性血浆的中和敏感性增强了2倍以上;FE-N301Q对单抗2F5的敏感性增强了119倍,对单抗4E10和b12的敏感性有一定增强,而且对6份阳性血浆的中和敏感性增强了2倍以上。FE-S365A和FE-F22L对病毒中和活性基本无影响。结论对HIV-1膜蛋白关键位点的改造能够显著增强病毒的中和敏感性。对改造后膜抗原的免疫原性需要进一步评价。

    2012年05期 v.2 341-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IL-15基因佐剂对DNA初始-重组痘苗病毒加强免疫效果的影响

    田美娟;刘莹;刘铮;彭虹;马燕;邵一鸣;刘颖;

    目的比较IL-15在DNA疫苗初始和重组天坛痘苗病毒加强免疫阶段对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PCR方法构建重组片段I8R-pE/L-IL-15-GFP-G1L,通过同源重组将IL-15基因插入到表达HIV-1CN54Gag,Pol和Env基因的重组天坛艾滋病疫苗rTV的基因组中。HIV DNA疫苗在0、3、6周与质粒pIL-15共免疫BALB/c小鼠,或仅使用DNA疫苗,rTV和rTV-IL-15在12周分别进行加强免疫。末次免疫后1、4周应用ICS和ELISPOT方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HIV特异性细胞免疫。末次免疫后1、4周和12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Gp120特异性抗体。结果 IL-15基因正确插入重组天坛艾滋病疫苗rTV基因组中,成功构建了重组病毒rTV-IL-15。各组免疫小鼠均诱导出HIV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尽管各组诱导的HIV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加强免疫后4周,DNA-IL-15/rTV-IL-15组分泌IFN-γ、TNF-α以及IFN-γ/TNF-α双因子的CD8+T效应记忆细胞百分比均值显著高于DNA-IL15/rTV组(P<0.05),分别为0.86%,0.37%和0.31%。DNA/rTV-IL-15组的gp120抗体滴度在加强免疫后1周即达到1∶40 381,显著高于DNA-IL-15/rTV组和DNA-IL-15/rTV-IL-15组(P=0.000 1,P=0.020 5),且抗体滴度持续至12周未见明显下降。而DNA-IL-15/rTV组和DNA-IL-15/rTV-IL-15组的抗体滴度则从加强免疫1周后逐渐上升,在12周达到高峰(1∶11 143,1∶16 889),DNA-IL-15/rTV组4周和12周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1周(P=0.009,P=0.012)。结论在初始和加强免疫阶段使用IL-15佐剂可以提高CD8+T效应记忆细胞应答水平。

    2012年05期 v.2 347-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SHIV_(SF162p3)病毒感染急性期复制水平与慢性期CD4~+ T细胞亚群分布及频度相关性分析

    熊竞;丛喆;王卫;陈霆;吴芳新;刘克剑;苏爱华;鞠斌;魏强;

    目的研究B亚型强毒株SHIVSF162p3感染恒河猴后,在感染慢性期肠道组织、外周血及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频率及其与急性期病毒复制强度的相关性。方法使用SHIVSF162p3通过静脉及黏膜途径感染12只中国恒河猴,real-time RT-PCR监测血浆病毒载量。感染慢性期取外周血、淋巴结以及通过内窥镜手术取十二指肠肠道黏膜组织,分离淋巴细胞,使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各组织中CD4+T细胞各亚群频率。结果与健康猴相比,SHIVSF162p3感染慢性期3种淋巴组织中CD4+T均有所下降且减少的主要部分是Tcm亚群,而CD4+Tcm下降在肠道组织中最为显著。与CD4+T细胞比较,慢性期CD4+Tcm的下降与急性期病毒载量峰值的相关性更高。从组织学来看,慢性期肠道组织CD4+Tcm与病毒载量峰值相关性最高,外周血次之;淋巴结的关联性不大。结论 B亚型强毒株SHIVSF162p3在急性感染期首先攻击肠道组织和外周血中CD4+Tcm细胞,造成靶细胞的严重损毁。病毒复制率越高损毁越严重,且持续至病毒感染慢性期,可能是这两种淋巴组织中CD4+T细胞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淋巴结中CD4+Tcm的下降则主要与外周血和淋巴结间的淋巴细胞循环相关。

    2012年05期 v.2 354-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EV71疫苗诱导小鼠CD4~+ T细胞受体Vβ17基因家族克隆化改变

    高帆;邵杰;王一平;李玫颖;毛群颖;姚昕;邵强;李凤祥;梁争论;王军志;

    目的分析EV71疫苗诱导BALB/c小鼠CD4+TCR Vβ基因家族克隆化改变,探讨EV71疫苗免疫机制。方法采用TCR克隆化检测试剂盒和基因扫描技术对EV71疫苗诱导的BALB/c小鼠CD4+TCRVβ基因家族克隆化进行分析,并结合ELISPOT方法、Luminex技术和体外微量中和试验研究EV71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情况,探讨EV71疫苗免疫机制。结果通过对小鼠CD4+TCR Vβ1-20克隆化检测,发现免疫组的Vβ17基因家族出现单克隆或寡克隆改变,对照组Vβ17为多克隆化,未见克隆化改变。免疫组小鼠脾MNC(去除CD8+)IFN-γ和IL-6的分泌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血清EV71中和抗体应答均为阳性。进一步测序发现,免疫组Vβ17的CDR3区氨基酸序列为TASQNTLY。结论成功筛选出EV71疫苗诱导BALB/c小鼠CD4+TCR特异性改变的Vβ基因家族为Vβ17,与MHC-EV71抗原肽特异性结合的CDR3区氨基酸序列为TASQNTLY。

    2012年05期 v.2 360-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应用GM(1,1)模型对甘肃省1993-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及预测

    魏孔福;党清辉;刘建地;杨建军;辛建伟;阎峻;刘新凤;

    目的分析甘肃省1993-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特点,探讨GM(1,1)模型在HFRS疫情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甘肃省1993-2011年HFRS疫情资料,利用各年发病率建立GM(1,1)模型并进行拟合分析。对甘肃省2012年和2013年HFRS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该模型的后验差比值C=0.343 2;小误差概率P=0.944 4。甘肃省1993-2011年HFRS发病率呈下降趋势,GM(1,1)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吻合较好。预测甘肃省2012年和2013年HFRS的发病率分别为0.003 5/10万和0.002 4/10万。结论运用GM(1,1)模型对HFRS疫情进行预测,拟合结果满意,预测效果良好,可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2012年05期 v.2 36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血乳酸对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

    陈薇;林苏;陈靖;江家骥;

    目的探讨静脉血乳酸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确诊为HBV相关SACLF的患者,对其入院后3个月的预后进行随访,对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静脉血乳酸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静脉血乳酸对HBV相关S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22例HBV相关SACLF患者,其中生存组67例,男性5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1.54±12.74)岁;死亡组55例,男性4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3.95±12.09)岁,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静脉血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2.60±0.99)vs(4.92±3.22)mmol/L](t=5.57,P<0.05)。MELD评分系统和静脉血乳酸水平预测HBV相关SACLF患者近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3和0.803。以2.68mmol/L为最优截断点,静脉血乳酸水平预测HBV相关SACLF患者3个月死亡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68%。结论 HBV相关SACLF患者的静脉血乳酸水平与其近期预后密切相关,其评估价值稍低于MELD评分系统。

    2012年05期 v.2 370-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人类埃可病毒7型的基因特征分析

    黄国斐;田炳均;丁峥嵘;汤晶晶;张杰;赵智娴;

    目的对来自11个国家和中国2个省份不同时间分离的60株埃可病毒7型(ECHO virus 7,ECH-O 7)病毒VP1区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在GenBank中用BLASTN软件搜索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发表的ECHO 7VP1区基因序列,共搜索到97个序列,去除相同序列后,共得到60株ECHO 7病毒VP1区序列,用MEGA软件计算不同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率,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60株病毒可分为4个基因型(基因型A~D),A基因型单独由ECHO 7原型株Wallace组成,B、C基因型各由1个亚型组成,D基因型由3个亚型组成,每个亚型又分为不同的组。不同毒株的核苷酸差异率为5.9%~23.2%(氨基酸差异率为1.0%~13.0%),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差异率为15.4%~22.5%(氨基酸差异率为1.7%~7.3%)。结论 ECHO 7病毒存在不同的基因型/亚型,不同基因型/亚型可以在同一个地区流行很长时间,同一时间内不同的基因型/亚型又可在不同的地区流行,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地域流行特点。

    2012年05期 v.2 374-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 江苏省2007-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检测分析

    吴昀;冷红英;胡莹;邓秀英;陆培善;毕诚;

    目的对江苏省2007-2011年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免疫策略及维持我国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操作规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脊灰病毒阳性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共检测1 380例(2 756份)AFP患者的粪便标本;采集双份合格标本1 361例,合格率为98.62%;7d内粪便标本送达江苏省脊灰实验室1 368例,送检率为99.13%;实验室28d内报告1 376例,报告率为99.71%;检测结果与国家实验室符合率为100%。1 380例(2 756份)AFP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PV)41例,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90例,分离率分别为2.97%和6.52%。其中脊灰病毒Ⅰ型15例,Ⅱ型19例,Ⅲ型6例,混合型1例,所有PV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PV分离率随年龄的增长下降(P<0.05)。不同免疫史病例之间P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全程免疫的AFP病例组PV分离率低于其他不足3次口服脊灰疫苗(OPV)免疫组。NPEV分离率7~9月份最高(P<0.05)。结论江苏省2007-2011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WPV)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株存在,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要求。今后应进一步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巩固无脊灰成果。

    2012年05期 v.2 379-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多态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文增;彭涛;李长青;张松建;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序列数据库,针对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序列进行多态性及正选择位点分析。方法对构建的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序列数据库中所有完整的包膜糖蛋白序列进行比对,采用信息熵评价序列位点的保守性,结合BLOSUM90评分系统和PAML软件包寻找选择压力下的异常氨基酸替换模式。结果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中G1第11位、72位、204位和G2第8位和346位点等10个位点氨基酸替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坦病毒各亚型之间未发现有意义的正选择位点。SEO型汉坦病毒G2糖蛋白第438位氨基酸位点为正选择位点。结论通过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序列数据库,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不仅能够检验已知生物学特性蛋白各功能域的保守性,更可为潜在的新功能域的研究提供切入点。

    2012年05期 v.2 383-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特性与肝细胞肝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曾艺军;张欣欣;

    <正>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因癌症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估计每年约新增50万~100万的HCC患者,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发展成HCC的高危因素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慢性感染、

    2012年05期 v.2 38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甲型肝炎疫苗应用后甲型肝炎流行特征的变迁

    邱宁;刘学恩;庄辉;

    <正>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不同地区抗-HAV流行率为15%~100%。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每年发生临床型甲肝约150万例[1],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

    2012年05期 v.2 392-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病例报道

  • 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例

    程岩;耿家宝;隋云华;王敏;杨志国;汪茂荣;

    <正>1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某部战士,发病前2周曾在安徽三界地区野外驻训。病例1,男性,19岁,因"发热、全身肌肉酸痛5d"于2011年8月24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8月20日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最高达40.1℃,伴寒战、全身肌肉酸痛。发病次日起卫生队曾给予林可霉素、头孢噻肟、丁胺卡那霉素等抗感染及对症治疗3d,病情无好转,偶有恶心,呕

    2012年05期 v.2 399-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论文撰写规范

    <正>①时间单位:采用d、h、min、s而不用天、小时、分钟、秒。②关于分子量、原子量名称和符号。我国法定单位将"原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分子量"改为"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不再用Dalton(D,道尔

    2012年05期 v.2 353+369+373+378+382+387+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