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指南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

    <正>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病例,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而死亡。为进一步做好流感诊疗工作,减少重症和死亡,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2025年02期 v.15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艾滋病防治_述评

  • HIV感染流行病学及综合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邱春婷;马萍;

    在过去的40余年,全球应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取得了重大进展,科技创新使HI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安全高效,全球大多数地区的发病率大幅下降,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医疗照顾的可及性等均存在巨大差异,HIV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创新并未惠及全球大部分HIV感染者尤其是脆弱人群,HIV/AIDS依然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本文围绕全球HIV/AIDS流行病学和综合防控策略包括预防、治疗及卫生策略实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在未来终结艾滋病毒流行方面出现的新挑战,旨在为专业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15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动态

  •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第一部分)

    <正>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主要目标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2025年02期 v.1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第二部分)

    <正>三、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提升体重管理效能(四)积极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鼓励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等配置体重秤,有条件的配置体成分仪。扩大健康小屋社区覆盖范围,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身器材等支持环境。加强健康单位建设,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推进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建设,校园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健康城镇健康体重”等活动。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效参与体重管理,充分发挥支持保障作用。鼓励开发具备连续动态采集分析体重变化并提供体重管理建议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和小程序,促进体重管理日常化、便利化、规范化。

    2025年02期 v.15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第三部分)

    <正>(十)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指导各地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按照规范免费为全国城乡0~6岁儿童提供相应健康服务,加强科学育儿咨询指导服务,强化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运动(活动)指导,促进吃动平衡,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十一)学生体重管理。强化父母是儿童健康教育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开展健康学校创建行动计划,落实课程课时要求,拓展健康教育渠道,配齐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校医务室体重管理能力,开展儿童青少年的合理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帮助超重肥胖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减少进食量、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开展大学生健身活动,将合理饮食、体重管理、科学生育等健康教育内容纳入选修课程。对家校发现的生长迟缓及肥胖合并疾病的学生,及时引导至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个性化营养、运动指导或者医学治疗。

    2025年02期 v.1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第四部分)

    <正>五、加强体重监测与效果评估(十四)完善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有效利用。加强体重状况监测,及时掌握人群体重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变化,指导各地开展重点人群体重管理。持续高质量开展营养和慢性病相关监测,加强健康生活方式调查,开展体重管理效果评估。六、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十五)开展体重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加强体重变化规律和机体代谢的基础研究。研发体重管理相关医药及穿戴设备。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体重管理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定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方案中的应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共同推进体重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025年02期 v.15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 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第一部分)

    <正>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深入开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提高我国居民呼吸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完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全程管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中西医并重,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筛、早诊和早治,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有效遏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增长带来的危害,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到2030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层筛查能力及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10万及以下。

    2025年02期 v.15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 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第二部分)

    <正>二、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一)提升全民呼吸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结合世界慢阻肺日、世界哮喘日、世界无烟日等主题日,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主题宣教。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新媒体、健康讲座等方式传播科学的健康信息,加强学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科普,提高全民呼吸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科学运动与合理膳食。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提高全民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知。推动医疗机构开设戒烟门诊,提供戒烟服务。(二)促进疫苗接种。加强疫苗接种宣传工作,推进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疫苗接种工作,提升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新冠疫苗等的接种水平。加强新型疫苗研发,丰富疫苗种类,提高疫苗接种的可及性、选择性。(三)加强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工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持续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推动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推进厨房通风改造和炉灶改造,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继续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和数据开放,开展花粉浓度的动态监测,向居民提供预警信息和健康建议。以粉尘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加强源头预防,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2025年02期 v.15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 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第三部分)

    <正>(七)提升基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医务人员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与诊疗规范化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初步诊断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诊疗设备和长期治疗管理用药的配备。推动基层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管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服务能力,推进基层肺功能检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提供城乡社区居民可及的肺功能检查服务。(八)开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慢性病同防同治同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其合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同防同治同管,开展共同危险因素预防、联合筛查、管理随访、生活方式指导及康复治疗等。四、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规范诊疗和质量控制(九)加强规范化诊疗和健康管理。完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诊疗指南、临床路径。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规范化基层诊疗辅助系统。加强临床用药规范管理,做好公众和患者的教育,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诊疗及多学科协作,提升重症及复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能力。

    2025年02期 v.15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 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第四部分)

    <正>六、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支持和康复治疗(十二)推动健康支持。重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营养评估与监测,开展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筛查干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筛查,并针对存在的精神及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干预。(十三)加强呼吸康复。加强呼吸功能评估、运动功能评估等,指导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抗阻运动、体位引流等康复锻炼,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康复干预方案。加强尘肺病康复站规范管理。探索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居家康复和自我管理中的应用。七、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监测与评估(十四)完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监测和患病、死亡等疾病负担评估,落实各级监测责任,提高监测效率及质量。规范信息管理,保护患者隐私与数据安全。八、实施综合保障,减轻患者疾病负担

    2025年02期 v.15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025年1月)

    <正>一、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情况2025年1月1日至1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3 218例,其中重症病例163例、死亡病例4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3例),疫情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2025年1月1日至1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诊室)诊疗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1月1日至1月5日在11.7万至13.8万(本月最高)之间波动,随后波动下降至1月28日的5.2万(本月最低),1月31日为6.9万。三、哨点医院监测情况2025年第1周(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5日)至第5周(1月27日至2月2日),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在5.1%~7.3%之间,流感样病例占比分别为7.3%、6.7%、6.0%、5.1%和6.8%。

    2025年02期 v.15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2024年12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正>2024年12月(12月1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外,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 994 023例,死亡2 867人。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95 592例,死亡2 857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白喉、血吸虫病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无发病、死亡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161 938例,报告死亡632人)、肺结核(报告发病48 656例,报告死亡318人)、梅毒(报告发病47 978例,报告死亡2人)、淋病(报告发病9 649例,报告死亡0人)和猩红热(报告发病8 296例,报告死亡0人),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3.5%。其他乙类传染病:艾滋病(报告发病4 909例,报告死亡1 878人)、百日咳(报告发病6 662例,报告死亡3人)、布鲁菌病(报告发病3 690,报告死亡0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报告发病1 915例,报告死亡0人)、流行性出血热(报告发病613例,报告死亡0人)、登革热(报告发病442例,报告死亡0人)、伤寒和副伤寒(报告发病308例,报告死亡0人)、麻疹(报告发病176例,

    2025年02期 v.15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025年2月)

    <正>一、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情况2025年2月1日至2月28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2 966例,其中重症病例92例、死亡病例1例(为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疫情总体呈低水平波动。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2025年2月1日至2月28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诊疗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月1日至2月5日,从7.1万人次波动增加至10.4万人次(本月最高),随后呈波动下降趋势,2月28日为6.3万人次。三、哨点医院监测情况2025年第6周(2月3日至2月9日)至第9周(2月24日至3月2日),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逐步下降,分别为5.0%、4.4%、3.9%、3.8%。2025年第6周(2月3日至2月9日)至第9周(2月24日至3月2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小幅升高,分别为1.6%、1.8%、2.0%和2.4%。

    2025年02期 v.15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艾滋病防治_专家论坛

  • HIV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

    夏欢;马萍;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是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用于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治疗和暴露前预防。在过去10年中,许多NNRTIs及其联合方案已被批准,但缺乏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的综述。该文对过去10年中批准的NNRTIs [依斯沙韦林(elsulfavirine)、达匹韦林(dapivirine)、多拉韦林(doravirine)、长效利匹韦林(long-acting rilpivirine, RPVLA)]和新型NNRTIs如MK-8507、IQP-0528和MIV-150进行全面综述,涉及抗病毒活性、安全性和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临床疗效。此外,重点介绍未来的开发可能集中在新一代新型NNRTIs上,这些抑制剂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消除半衰期、更高的抗耐药菌株活性、更少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更小的副作用等。

    2025年02期 v.15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艾滋病防治_论著

  • 简化方案用于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HIV暴露后预防的临床研究

    刘欢霞;何盛华;杨彤彤;何沅鸿;姚远;程殿霞;吕春容;郭慧;

    目的观察艾博韦泰(albuvirtide,ABT)联合多替拉韦(dolutegravir,DTG)简化方案用于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探索安全有效的HIV PEP简化方案,以进一步降低HIV新发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3年8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进行HIV暴露后预防且符合研究标准的受试者,根据受试者意愿分为研究组[注射用ABT+口服多替拉韦(dolutegravir,DTG)]和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替诺福韦(lamivudine tenofovir,3TC/TDF)或恩曲他滨替诺福韦(emtricitabine and tenofovir,FTC/TDF)+口服DTG]进行PEP。所有受试者在发生HIV暴露后24 h内(最迟不超过72 h)进行PEP,持续用药28 d,随访至12周。结果共纳入106例符合研究标准的MSM受试者,研究组、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发生HIV暴露至首次用药时间、合并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28 d用药完成率92.45%(98/106),研究组与对照组28 d用药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51/53)比88.68%(47/53),P=0.27]。研究组(15.09%,8/53)较对照组(41.51%,22/53)消化系统临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更少(χ~2=9.112,P=0.002),其他临床及实验室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试者均未发生重度不良事件,且无受试者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停药而退出研究。研究组无受试者发生注射位点反应。研究期间研究组、对照组受试者HIV初筛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ABT+DTG简化方案与3TC/TDF或FTC/TDF+DTG用于MSM人群HIV暴露后预防,均无受试者发生阻断失败,均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安全性,但ABT+DTG简化方案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更小。

    2025年02期 v.15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艾博韦泰联合多替拉韦治疗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

    赛君;黄新造;宋青;占桂香;

    目的探索艾博韦泰(albuvirtide,ABT)联合多替拉韦(dolutegravir,DTG)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方案用于初始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21年3月—2022年3月黄石市中医医院接受ABT联合DTG(A组)或使用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依非韦伦(efavirenz,EFV)(B组)ART治疗12周以上的36例明确诊断的初治艾滋病患者资料。A组治疗方案:DTG每天口服50 mg,ABT在第1、2、3、8天及以后每周1次静脉注射320 mg,持续12周后转换方案为3TC+TDF+EFV。B组治疗方案:3TC和TDF每天各口服300 mg,EFV每天口服600 mg。ART治疗后12、24和48周时,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抑制(HIV RNA<20拷贝/ml)比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病毒载量变化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安全性评价包括不良事件发生以及实验室指标异常比例。结果纳入分析的A组和B组病例数均为18例,两组的性别和年龄基线临床特征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2周后,病毒学抑制比例分别为50.00%(9/18)和11.10%(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0.027);12周时,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A组CD4~+T淋巴细胞较基线增长113.83(92.18~135.49)个/μl(t=10.105,P<0.01),B组CD4~+T淋巴细胞较基线增长42.78(19.49~66.07)个/μl(t=3.530,P=0.001)。持续治疗48周后,两组病毒载量持续下降,CD4~+T淋巴细胞持续提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ART治疗12周内,两组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1.000),A组未发现输液位点反应和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ABT联合DTG抗病毒方案在初治艾滋病患者中可实现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免疫功能,治疗安全性良好。

    2025年02期 v.15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艾滋病防治_综述

  • 二代整合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袁德富;赵飞;刘姗姗;闫红霞;刘利锋;王蓓;粟斌;

    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INSTIs)具有安全性和耐受性好、抗病毒活性强、耐药屏障高等优点,但一代INSTIs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了耐药问题。二代INSTIs与一代相比进一步提升了耐药屏障和半衰期,相关的复合制剂不仅结合了各类药物的特点,还优化了治疗方案。目前二代INSTIs及其复合制剂的大量临床试验已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多替拉韦(dolutegravir,DTG)与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的复合制剂多韦托有效性得到验证,并成为唯一适用特定青少年的口服单片方案。比克替拉韦(bictegravir,BIC)与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组成的复合制剂比克恩丙诺(bictegravir/emtricitabine/tenofovir alafenamide,B/F/TAF)在多项试验中疗效优于其他方案,为未治疗患者和病毒抑制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在暴露后预防中体现出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卡替拉韦(cabotegravir,CAB)和利匹韦林(rilpivirine,RPV)注射液的疗效持久性和应用广泛性也被多项试验证实,更长用药间隔的成分和组合正在验证中。本文对目前二代INSTIs及其复合制剂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和临床思路。

    2025年02期 v.15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宿主因子参与HIV病毒库形成与维持的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

    杨苑;唐圣权;鲁雁秋;吴丹慧;李孟竺;陈耀凯;崔红娟;

    宿主因子是细胞分泌的一系列与病毒复制有关的蛋白质,包括限制因子和辅助因子。限制因子能限制病毒复制,而辅助因子则协助病毒复制。两类宿主因子可通过转录干扰、表观遗传调控和整合位点调控等方式参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病毒库的形成和维持。研究宿主因子在HIV病毒库形成和维持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高效抗HIV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就宿主因子参与HIV病毒库形成与维持的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2期 v.15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人乳头瘤病毒_述评

  • 聚焦我国全人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相关疾病防控

    赵雪莲;赵方辉;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相关癌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感染性相关癌症的第二位,相关良性病变易复发且病程多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经济负担,有效的防控举措对于降低此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HPV感染相关宫颈癌有望通过实施预防性HPV疫苗接种、筛查和早诊早治等综合防控措施成为首个被消除的恶性肿瘤,其阶段性成效有望为其他HPV感染相关非宫颈疾病防控提供借鉴。本文聚焦全人群,分析我国HPV感染及相关疾病负担和防控现状,以期为推动我国HPV感染相关疾病防控进程提供新思路。

    2025年02期 v.15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人乳头瘤病毒_专家论坛

  • 全球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免疫预防的实施策略:对中国的启示

    付晓雅;周炜钰;陆一涵;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可引起宫颈癌等多种疾病。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感染和相关疾病。截至2024年4月,已有141个国家(73%)将HPV疫苗纳入或部分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些国家通过多层面的综合策略,包括基于学校和/或医疗机构的接种服务、多种资助方式以及多部门协作和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HPV疫苗的接种率和公众接受度。中国目前尚未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但部分省市已开展试点HPV疫苗接种项目。本文分析和综述全球HPV疫苗免疫预防的实施策略后,提出我国应通过制定可持续的补贴机制、适时推荐男性接种HPV疫苗、构建家庭-社区-社会的综合健康教育策略、持续调整优化接种策略等措施,为中国宫颈癌防控贡献力量。

    2025年02期 v.15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人乳头瘤病毒_论著

  • 中国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特征:一项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李雨桐;王宏昊;胡尚英;赵雪莲;张莉;王宇萍;赵方辉;

    目的采用系统评估与定量分析方法评估中国人群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CA)患病率情况,为制订相应防控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遵循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的原则,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na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检索关于我国不同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的研究,发表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2024年6月30日。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照预先制定的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2017年发布的证据综合手册(JBI manual for evidence synthesis)中报告流行率数据的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性别、年龄组、研究地区、数据收集年份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研究指标为不同性别的一般及高危中国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采用R 4.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9项符合标准的研究,43篇文章报告了一般或高危女性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4篇文章报告了高危男性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2篇研究对一般男性和女性的尖锐湿疣患病率皆进行了报告。所有研究均被评为中等质量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一般女性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为0.10%(95%CI:0.05%~0.18%,I~2=100%),高危女性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为3.69%(95%CI:2.36%~5.30%,I~2=96%);一般男性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为0.17%(95%CI:0~0.58%,I~2=94%),高危男性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为5.51%(95%CI:2.59%~9.40%,I~2=89%)。女性人群中,高危女性尖锐湿疣患病率高于一般女性(χ~2=66.77,P<0.01)。高危女性人群20~<25岁患病率(4.99%)高于25~<30岁(3.42%)、40~<45岁(1.38%)人群(χ~2=11.63,P<0.01),一般女性人群20~<35岁人群尖锐湿疣患病率高于35~<50岁人群(0.33%比0.07%,χ~2=5.25,P<0.05),且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升,从1996—2000年的0.06%上升至2016—2020年的0.76%(χ~2=42.03,P<0.01)。华南地区的高危及一般女性人群患病率均最高(5.73%和0.29%)。男性人群中,高危男性尖锐湿疣患病率高于一般男性人群(χ~2=22.40,P<0.01)。结论我国一般及高危男性人群的尖锐湿疣患病率皆高于女性,但目前研究数量仍不足。在一般及高危女性人群中,尖锐湿疣患病率都在20~<30岁性活跃年龄组最高。一般女性尖锐湿疣患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未来建议采用严谨科学的研究设计,开展全国性、多中心、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究我国尖锐湿疣疾病负担情况。

    2025年02期 v.15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 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对人乳头瘤病毒的认知调查

    朱蕗颖;夏炜;段君义;张光辉;吴昊;张彤;姜太一;

    目的 了解男男同性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认知现状及影响HPV疫苗接种意愿的相关因素。方法 2021年7—12月通过滚雪球抽样方法招募MSM志愿者,通过结构化电子问卷采集其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HPV感染状态和HPV疫苗相关知识等,根据其HPV疫苗接种意愿分为2组,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以探究影响MSM人群HPV疫苗接种意愿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调查了607名MSM志愿者,其年龄范围为18~68岁,绝大多数来自省会/直辖市(575人,94.7%),超半数为大专及以上学历(349人,57.5%)。其中319人(52.6%)报告在过去1年内有不适症状,包括生殖器/肛门皮损或增生、性交不适、排尿痛或烧灼痛等。被调查者中有517人(85.2%)认为男性也会感染HPV,478人(78.8%)听说过HPV疫苗。对HPV及疫苗认知程度低、中、高水平的分别占比为169(27.9%)、277(45.6%)、161(26.5%)。被调查者中92.26%愿意接种HPV疫苗,受教育程度(OR=1.999,95%CI:1.265~3.157,P=0.003)、职业(OR=1.484,95%CI:1.013~2.175,P=0.043)、HPV相关认知水平(OR=12.565,95%CI:4.855~32.516,P<0.01)、患有尖锐湿疣者(OR=5.673,95%CI:2.217~14.515,P<0.01)与疫苗接种意愿正相关,而既往HPV阳性的被调查者较未检测者更不愿接种疫苗(OR=0.035,95%CI:0.008~0.152,P<0.01)。结论 MSM对疫苗接种的意愿很高,加强对HPV健康知识教育将有助于增进MSM人群对HPV感染的认知,保护自己及伴侣的意识,以及促进其接种HPV疫苗的意愿。

    2025年02期 v.15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 芒市缅甸籍女性HPV疫苗知晓情况及其为孩子接种意愿分析

    王宏昊;胡嘉玮;赵爽;黄留叶;张红芸;陈晓庆;赵雪莲;张勇;赵方辉;

    目的 了解云南省芒市缅甸籍女性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知晓情况及其为孩子接种HPV疫苗的意愿情况,分析知晓和意愿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对在云南省芒市妇幼保健院参加常规体检的缅甸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PV疫苗知晓、为孩子接种HPV疫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1 588例,有效调查1 504例。芒市缅甸籍女性HPV疫苗知晓率为22.54%(339/1 504)。接受健康教育后,91.69%(1 379/1 504)的缅甸籍女性愿意为孩子接种HPV疫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完成中等及以上教育(OR=2.320,95%CI:1.558~3.453)、家庭年收入>17 000~35 000元(OR=2.419, 95%CI:1.075~5.446)和>35 000元(OR=5.493,95%CI:2.325~12.980)、初潮年龄<14岁(OR=1.595,95%CI:1.234~2.061)和具有生殖道感染史(OR=5.940,95%CI:2.666~13.238)的缅甸籍女性更有可能知晓HPV疫苗。完成初等教育(OR=1.759,95%CI:1.161~2.666)和中等及以上教育(OR=2.586,95%CI:1.319~5.073)、职业为农民/工人(OR=2.693, 95%CI:1.625~4.465)、家庭年收入>17 000~35 000元(OR=2.509,95%CI:1.154~5.454)的缅甸籍女性为孩子接种HPV疫苗意愿较高;而拒绝回答近3年内性伴侣数(OR=0.387,95%CI:0.213~0.705)的调查对象为孩子接种HPV疫苗的意愿较低。结论 云南省芒市缅甸籍女性的HPV疫苗知晓率较低,但为孩子接种的意愿较高。应针对重点人群并考虑其语言文化背景开展健康教育,实施适宜低卫生资源地区的HPV疫苗接种政策,促进边境适龄人群积极参与HPV疫苗接种。

    2025年02期 v.15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中国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关系的Meta分析

    宋佳露;周思含;郭奕荟;肖洋;马丽晶;王军;

    目的 分析中国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juvenile-onset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JORRP)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感染现状,探讨HPV感染型别与疾病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WanFang)、维普(Database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Pubmed、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全面检索RRP、HPV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对收集到的数据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以研究地区和标本类型进行亚组分析,得到国内JORRP患者的HPV感染情况,作森林图合并出不同HPV亚型感染与病程呈侵袭性的比值比(odds ratio,OR)以观察两者间关联强度。应用Stata 18.0软件和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横断面研究和4个病例对照研究,共计852例研究对象,全国JORRP患者HPV阳性率为95.86%(95%CI:91.23%~98.99%),HPV6型阳性率为31.86%(95%CI:24.59%~39.57%),HPV11型阳性率为53.92%(95%CI:47.93%~59.86%),HPV6型和HPV11型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8.21%(95%CI:9.59%~28.73%)。与HPV6型感染的JORRP患者相比,HPV11型感染者疾病具有侵袭性的风险增加了4.52倍。结论 JORRP患者中普遍存在HPV感染,以HPV11感染为主。HPV11型感染的JORRP患者较HPV6型感染具有更强的疾病侵袭性。

    2025年02期 v.15 18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石家庄市男性普通人群肛门生殖器部位HPV感染型别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雨桐;张锦雨;李领娥;武宁波;郭会芹;阴建;陈诗敏;敦畅畅;潘秦镜;赵方辉;胡尚英;乔友林;

    目的 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男性普通人群肛门生殖器不同部位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率及型别分布特征,探讨男性人群HP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2年1—4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招募490名18~45岁男性受试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试者主要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方式等个人信息。每位受试者分别从外生殖器、会阴/肛周及肛门采集脱落细胞学标本,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电泳片段分析法对符合检测标准的标本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采用R 4.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获得394例外生殖器、392例会阴/肛周和481例肛门符合分型检测标准的标本。外生殖器、会阴/肛周和肛门部位HPV感染率分别为23.10%(91/394)、15.31%(60/392)和2.08%(10/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生殖器组与会阴/肛周组比较:χ~2=15.28,外生殖器组与肛门组比较:χ~2=74.88,会阴/肛周组与肛门组比较:χ~2=43.86;均P<0.05)。高危型HPV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在上述3个部位的感染率分别是18.02%(71/394)、11.22%(44/392)和1.46%(7/481),低危型HPV (HPV6/11/42/43/44/81/83)的感染率则分别为9.64%(38/394)、 5.87%(23/392)和0.62%(3/481)。外生殖器部位最常见的HPV型别为HPV52、 51、 56、 59、 68,会阴/肛周部位为HPV44、66、56和58,而在肛门最常见的型别则为HPV43和45。肛门生殖器部位均以单一感染为主(均P<0.05)。不同部位间HPV型别一致性较差均kappa<0.600。有多名性伴侣的男性外生殖器或会阴/肛周部位HPV感染风险相对更高(均P<0.05)。结论 男性普通人群外生殖器和会阴/肛周部位HPV感染率明显高于肛门,有多名性伴侣是男性外生殖器和会阴/肛周部位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5年02期 v.15 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人乳头瘤病毒_综述